昆明高级技工学校
菁菁校园

菁菁校园

您的位置 \ 

寻根世界文明史的反思 ——读余秋雨先生《千年一叹》有感

2016-05-22
浏览次数:

寻根世界文明史的反思

--读余秋雨先生《千年一叹》有感

茅建华

 

 

 

国庆假期,几乎一气读完了同事推荐的余秋雨先生所写的《千年一叹》。在碎片化阅读方式流行的当下,能完整连续地读完一本书已不再是常事。掩卷遐想,心生感叹,随记于下。

《千年一叹》其实就是一本日记,它记录了余秋雨先生随香港凤凰卫视的车队越野数万公里,历时三个多月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一路的辛苦、艰难、危险让人担忧和揪心,一路的见闻、经历、疑问让人感慨和思索。翻开此书,你的双脚就站在了上世纪末的1999年的9月至12月这个时间点上,你的双眼就会随着考察的车队的车轮依次到访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等国家,你的脑海会闪现出久远而陌生的古希腊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以及古印度文明。而你的思绪一定会在震惊、哀叹中大幅度地跳来跳去,让你不得不去思考和感叹:为什么这些世界文明的发源地都变成了今日供人游览参观的古遗址?作为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又该以怎样的目光去看待人类曾经拥有过的辉煌文明?

《千年一叹》的每一篇文字,都是余秋雨先生在每日的旅程中或旅程结束后,硬撑着困乏的身心草就而成,非常真实和直白,非常用心和有情,非常深邃和睿智,使人手难释卷、思绪万千。余秋雨先生穿越古今,纵横驰骋的描述和记叙,或多或少地填补了读者对世界文明发展史的认知空白,或强或弱地唤醒了读者对中华文明发展史的认同。特别是能让读者对能够延续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更加地热爱、期待和充满自信。正如余秋雨先生在此书的自序中写到的:"我自己最看重的,不是发现了那数万公里,而是从那数万公里重新发现了中国文化"。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就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我以为中国文化其实并不需要更多地去注入、移植和创造,需要的只是更有力地去传承、激活和弘扬。谁能说"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为而不争","中庸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是全人类文化的精华之所在。这不由得读者不去思考和感叹:人类的未知要远远多于已知,人类的不能要远远多于所能。人类所有的文化最终都要适应人类的生存,都要回归自然的本真,都要促进文明的发展,只有如此才能历经千年而生生不息。

《千年一叹》中余秋雨先生多次提到汉字都是给予由衷地肯定和赞美,并明确告诉读者中华文明能成为唯一没有中断、湮灭的古文明的五个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赖仗于统一又普及的文字系统,避免了解读的分割、封闭和中断"。现在来看,秦始皇虽有万般不是,但正因为他统一了中国的文字,这就使得中华文明虽历经几千年,没有因为无人能解读而消亡,论此其功莫大焉。其它的古文明之所以湮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因为种种原因而致使古文字无人能识,古文献无人能懂。文明的衰败也直接导致了当地人民的贫困,余秋雨先生的笔就记述了伊拉克因"禁运"和贫困,有太多破败的学校和太多的失学儿童,很多儿童连字也不认识,可他们的祖先却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楔形文字"的人,说来实在令人叹惋!可见,文字、文明乃至民族前途是多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汉字面对计算机的到来,也曾有过短暂的失落,但如今,智慧的中国人已完全解决了汉字面对信息化大潮的挑战,汉字照样能够与时俱进,自由翱翔。但也要看到:由于身处信息化的包围圈中,平日里键盘和鼠标越来越多地代替了昔日一笔一划的勾勒,致使中国人又渐渐疏远了汉字。这种汉字所遇到的困境已经让中华民族有了觉醒和行动......国庆假期,恰遇2014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总决赛,听着看着许多不识之字,让人心生不安,惭愧不已。但看着一位位初中学生的出色表现,又使不安的心有些许安慰。仅此,毋庸置疑,汉字一定会在全人类的悉心呵护之下,将更出色地完成字以载文,文以载道的重要使命;将更充分地展示其它文字所无可比拟的艺术功能;将更真切地闪耀于世界文明的舞台!至此,一定要送出心底的祝福:汉字,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