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高级技工学校
校园动态

校园动态

您的位置 \ 

中小学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

2020-05-13
浏览次数:

一、防控原则

科学防治、依法管理、分类指导、家校联防、教医联控。

、基本知识

(一)病原学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 引起的新发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该疾病正式命名为 COVID-19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o 2020 年 1 月 20 日,经国 务院批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 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进行管理。

(二)流行病学知识

1.传染源目前认为,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 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 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粪便及尿对环境污染造成气溶胶或接触传播。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

(三)临床表现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人从感染到发病的潜伏期为 1~14天,多为3~7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少 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值得注意的是重型、危重型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甚至无明显发热。部分儿童及新生儿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 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精神弱、呼吸急促。轻型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

三、学校相关人员职责

(一)学校负责人

1.完善组织领导。学校成立由校长(法人代表)/党组织 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分管校长为主要负责人的学校疫情防 控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的各项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工 作,明确学校疫情报告人。

2.落实分工责任。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和管理下, 开展本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并接受卫生健康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

3.强化联防联控。学校内建立学校、年级、班级、家长四级 防控工作联系网络。

4.提前健康排查。明确部门及班级人员管理职责,掌握全 校师生员工的健康状况和行程动向,了解其外出史、接触史、疾 病史等关键信息,严禁师生员工带病返岗返校;学校及时汇总师 生员工健康信息,实行“日报告“与“零报告”制度,并向教育行政部门报告。发现有异常情况应及时与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系。

5.加强培训。及时将疫情防控相关知识通过微信、短信、校园网等途径发送给师生员工和家长,提高防范意识,做好科学 防护,同时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普法教育,提示任何人瞒报疫情信息造成 严重后果的要负法律责任,增强法律意识。开学前教职员工必 须熟悉、掌握防控工作流程和各项制度,依法、科学、精准开展疫 情防控工作。

6.建立“两案九制”。制订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方案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应急处置预案,完善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等九项制度,建立“两案九制“。

7.改善校园环境。利用开学前的时机开展校园环境整治 行动,加强校园内教室、宿舍、食堂、会议室、厕所、卫生间等重要 公共场所的保洁和消毒,彻底清理卫生死角。根据本校实际情 况,合理规划和设置(临时)隔离医学观察场所,位置相对独立, 以备人员出现发热等症状时立即进行暂时隔离。

8.做好物资储备

1)个人防护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儿童选用性能 相当产品)、医用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N95/KN95及以上)、 工作服、隔离衣、医用防护服、护目镜、一次性橡胶手套、防护面屏、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

2)晨午(晚)检物品:额(耳)温枪、水银体温计等体温测量 仪器,压舌板,手电筒。

3)消毒用品:可用于环境的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二氧 化氯类消毒剂、过氧化物类消毒剂等);用于手(皮肤)的消毒剂 如碘伏、75%乙醇等及其他速干免洗手消毒剂。

4)消毒器械:移动式紫外线消毒设备、超低容量喷雾器、微酸性次氯酸水生成器、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呕吐物应急处置包、高温(蒸汽或煮沸)清洗消毒设备、废弃口罩专用的带盖收 集桶等。

5)其他设备:有人情况下可以使用循环风空气消毒机,人员密集的场所还可以使用红外线体温探测器等设备。

9.实现停课不停学。各地各校根据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结合当地疫情防控形势,不能按时开学的情况下, 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提早组织教师开设网络化教学课程,对教师和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10.加强监督指导。分解防控责任到部门和具体人员,压实责任,制订完成时间表,组织开展防控任务落实情况的指导和 监督检查工作。

11.避免人群聚集。学校不得举办任何形式、人数众多的 现场集体活动。暂停师生员工到疫情高发地区参加活动(政府 安排的定点支援除外)。严控师生员工到境外及其他省市参加交流、学习活动。

12.疫情防控期间校园实施封闭管理。严把校门关,谢绝一切与教学、卫生防疫等工作无关的外来人员进入校园。每天对进入校园的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和身份确认,了解疫情高风险 地区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居史,以及相关人员接触情况,体温 正常且符合要求者佩戴口罩方可入校。

(二)教职员工

1.教师(班主任)

1)掌握本班学生假期和返校前健康状况及行程动向,了解其外出史、接触史、疾病史等关键排查信息,并做好登记工 作,提醒学生不要提前返校和带病返(入)校。

2)及时将疫情防控相关知识通过微信、短信、校园网等途径发送给学生和家长,指导学生和家长自我学习,提高防控知识 和技能,强化疫情防控法律责任,做好科学防护。

3)开学后配合校医(保健教师)做好本班学生每天晨检和午检工作,寄宿制学校还应对寄宿生开展晚检,尤其做好体温测 量和干咳、乏力、鼻塞、流涕、咽痛、腹泻等症状的排查,如发现异 常情况立刻通知校医(保健教师)和家长,提示学生戴好口罩, 配合校医(保健教师)转移至(临时)隔离医学观察场所进行单独隔离和医学观察,并对其学习、生活及活动的公共场所进行预 防性消毒。

4)做好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工作,发现疫情及时上报给本校传染病疫情报告人员,并配合邮疫情处置工作。

5)根据本地疫情防控形势,在假期结束后不能按时开学的情况下,组织学生接受网络化教学课程,对学生进行统一管理,做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

2.校医(保健教师)

1)在本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相关疫情防控工作,全面掌握本校师生员工因病缺课/缺勤情况,追踪缺课/缺勤人员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或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于2小时内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2)统筹指导开展本校师生员工的健康教育工作,收集、筛 选、传播科学的防控知识,切实提高广大师生员工及家长的疫情 防控知识和技能,配合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教师)做好师生员工 心理疏导工作。

3)指导各部门和班级做好开窗通风和预防性消毒工作,如学校发生传染病疫情,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做好密切接触者排查、停课、终末消毒等处置工作。

4)在校期间本校师生员工出现发热、干咳、乏力、鼻塞、流 涕、咽痛、腹泻等症状时:学生应佩戴口罩到学校设置的(临时)隔离医学观察场所暂时留观,及时通知家长接患病学生就医;寄 宿制学生家长不能及时赶到,学校应派人送学生就医,相关人员 做好防护;教职员工应停止工作,佩戴口罩后及时离校就医。患病人员离开后要及时对其接触的公共环境和部位进行消毒。按照当地要求及时报告所在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 部门。

5)日常工作时做好个人防护,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穿好工作服等。接触可疑患病师生员工(密切接触者),应适当提 高防护级别,如穿戴一次性隔离衣、手套、医用防护口罩、护目 镜等。

3.食堂从业人员

1)食堂从业人员须持证上岗,加强晨午检和缺勤追访。操 作前,必须洗手消毒,一律着工作衣帽、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防止食品交叉污染。食堂工作人员的宿舍要加强通风换气,保持 室内清洁,可进行预防性消毒。

2)食堂从业人员每天早、晚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如发 现发热、咳嗽、皮疹、腹泻、结膜红肿、黄疸和乏力等任何一项症状,应立即脱离岗位,及时就诊,待完全康复后凭医院病愈证明到卫生室审核后,方可恢复工作。

3)食堂人员要严把原料采购关,严格落实进货查验登记制度。

4.门卫(校园保安)

1)首先做好自身防护,推荐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也可佩戴 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每天应测量体温2次, 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时禁止带病上岗,应及时就医。

⑵ 加强校门及宿舍区的门卫管理,凡是进入校门和宿舍区的师生员工及车辆应主动出示本校下发的学生证/员工证/ 通行证,经过体温测量,佩戴口罩方可进入相关区域,严查进入 车辆所有乘坐人员证件。

3)未经校方允许,家长和其他外来人员一律不得进入学校和宿舍区;对经过允许进入的车辆和人员进行登记,并测量体 温,佩戴口罩方可进入。

(4)门卫配备必要的消毒用品和设施,对人体接触的体温测量仪器进行每人次消毒,对非接触性仪器进行适当消毒。对外来人员登记使用的笔和本要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5.宿舍管理员

1)宿舍管理员首先做好自身防护,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 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个人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时禁止带病上岗,要及时就医。

2)做好进入宿舍楼的人员管理,查验方法同门卫管理。

3)指导学生做好宿舍每天至少3次开窗通风,每次至少 30分钟;做好公共区域如寝室、卫生间、楼道、浴室等场所的清

洁和预防性消毒工作,根据疫情情况,每天增加消毒的频次,重点加强门把手、电梯按钮、开关等接触频繁部位的消毒。

4)师生员工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立即通知校医(保 健教师)或相关管理人员,及时送医就诊,并对所在寝室、楼层 及接触过的区域及时进行消毒;如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或 疑似病例,应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进行终末消毒,摸排和 登记密切接触者并及时实施隔离观察。

5)配备满足需求的消毒用品,对温度测量仪器进行消毒, 对外来人员登记使用的笔和本要采取有效的消毒措施,防止交 叉感染。

)学生

1.通过电视、网络、新闻媒体了解疫情动态,主动学习疫情 防控知识和技能,熟练掌握以下知识和技能。

1)七步洗手法:洗手时,要注意用流动水和洗手液(肥皂) 清洗,洗手总时间至少20秒。七步洗手法口诀是:内一外T— 弓一大一立一腕。

2)需要洗手的时刻:在外出回来、吃饭前、上厕所后、接触 眼鼻口前、咳嗽或打喷嚏后、佩戴口罩前、摘脱口罩前后、接触高 频次公共物品(电梯按钮、扶手、打卡机等)后、接触过动物后、 感觉手脏时等情况下要洗手。

3)口罩的选择及佩戴方法:佩戴口罩前应洗手,检査口罩使用有效期和外包装,外包装损坏或超 过有效期,禁止佩戴。佩戴口罩过程中避免手接触到口罩内侧 面,减少口罩被污染的可能。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颜色深的一面朝外,颜色浅的一面正对面部,或者褶皱朝下。医用口罩上有鼻夹金属条,金属条在口罩的上方。佩戴时先将手洗干净,分清楚口罩的正面、反面、上端、下端后,将两侧的绳子挂在耳朵上; 用双手压紧鼻梁两侧的金属条,使口罩上端紧贴鼻梁,然后向下 拉伸口罩,使口罩不留有褶皱,要求口罩覆盖口、鼻、下颌。

⑷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摘脱和丢弃的方法

1) 脱下口罩时避免触碰口罩外侧,用手抓着系带取下,避 免细菌或病毒黏附到手上,以手为媒介扩散。

2) 不建议将摘下来的口罩直接塞进口袋里或丢弃,这样容易造成医用口罩二次污染。普通人群佩戴过的口罩使用后按照 生活垃圾分类的要求处理即可;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及其护理人 员用过的口罩按照医疗废弃物收集处理。

2.学生假期尽量居家,减少走亲访友、聚会聚餐,不到人员 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

3.建议学生每天进行健康监测,并根据社区或学校要求向社区或学校指定负责人上报。

4.开学前,学生如无可疑症状,并且2周内没有到过疫情 高发地区或有病例发生的社区居住和旅行史可正常返校。如有 可疑症状,应报告学校或由家长报告学校,及时就医,待痊愈后 再返校。

5.外地学生返校途中注意事项

1)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建议全程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

2)随时保持手卫生,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或部位;接触公共物品、咳嗽手捂之后、饭前便后要使用洗手液(肥皂)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免洗手消毒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 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手肘衣服遮住口鼻。尽量减少旅途中进餐的频率和时间。

3)旅途中应留意周围旅客健康状况,避免与可疑人员近距离接触。如发现身边出现可疑症状人员要及时报告乘务人员。

4)旅途中做好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尽量 避免接触其他人员,并视病情及时就医。

5)旅途中如需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相关疾病流行地区的旅行居住史,以及发病后接触过什么人,配合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相关调查。

6)妥善保存旅行票据信息,以配合可能的相关密切接触 者调查。

6.上学途中尽量避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尽量采取步行或乘坐私家车上下学。

7.开学以后,如有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时不要到学校上课,主动告知家长,及时就医,上报班主任。

8.由于当地疫情防控需要,在假期结束后不能按时开学的学生,接受学校统一安排的网络化教学课程,接受学校和教师线 上管理,完成教师布置的课程和作业,做到停课不停学。

9.学生解除医学观察或康复后复课,需要向学校出示医院 开具的病愈证明或解除隔离证明,方可复课。


四、场所管理

)学校门口管理

1.严把校门关加强学校出入管理,严把校门关, 谢绝一切与学校教学活动、卫生防疫等正常工作无关的外来人员进入校园。另外,在校园内部加强不同功能区域或者楼间管理,建立楼门管理制度,避免楼间无关人员流动,减少交叉 接触。

在校园门口设置手持式测温枪,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园门口设置免接触式人体热成像测温仪。每天务必对进入校园人员进行体温检测,对拒绝接受体温检测以及体温异常人员有权拒 绝其入校,入校人员应佩戴口罩。对与学校工作有关、确有必要入校的相关人员,应当进行体温检测、检查证件、进行信息登记 并限制其离校时间,体温正常者佩戴口罩方可入校,尽最大可能 杜绝输入性病源。

学生入校时,安排充足的教职员工或志愿者在学校门口执勤,测量体温(使用非接触式体温计),进行晨检,禁止家长 在学校门口停留,分散人流,避免人群聚集;放学时,学生应 错峰陆续离校,由班级教师按照本年级放学时间护送学生 到学校划定的本班级家长接送点,确保将学生安全交接给家长。

体温检测人员和校医(保健教师)等应做好个人防护,防止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2、保障人员物资配备测温枪、手套、口罩、消毒液等防控物资。   

3、门卫室严格消毒

(1)空气消毒:首选自然通风,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或 加大新风,必要时使用化学消毒剂处理或者紫外线消毒。

(2)环境物品表面消毒:对地面、墙面以及经常使用或触摸 的物体表面如门窗、门把手、桌面、笔、垃圾桶等部位进行消毒, 每天消毒2~3次。可选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 作用30分钟,消毒后用清水擦拭,去除残留消毒剂,或使用75% 乙醇擦拭消毒,消毒后开窗通风60分钟后再进入。座机电话每天使用75%乙醇擦拭2次,如果有外来人员使用要进行人/次 消毒。 

()教室管理

1、开学前对教室进行通风换气、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预 防性消毒,定期打扫卫生,保持环境清洁。

2、开学后每天对教室进行通风换气,所有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消毒,并保持环境清洁。

(1)通风换气:每天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课间尽量开窗通风,也可采用机械排风。如使用空调,应当保证 空调系统供风安全,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所有排风直接排至室外。自然通风时,注意室内温度不能过低,避免学生感冒。寒冷季节,上课时门窗保留缝隙;天气暖和,且空气质量较好的情况下,建议一直保持通风状态。

(2)物表消毒:消毒应在学生放学后进行。每天对课桌椅、

教辅设备、门把手等进行清洁。对课桌椅、教辅设备、门把手等使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 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擦拭,去除消毒剂残留;还可以使用 75%乙醇、1.5%~3%过氧化氢或含醇季铉盐消毒湿巾擦拭消 毒。话筒、键盘、激光笔等用75%乙醇,1.5%~3%过氧化氢或含 醇季俊盐消毒湿巾擦拭消毒。

3)地面消毒

1) 每天进行不扬尘的湿式打扫,定期使用有效氯浓度为 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拖地消毒,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拖地。拖把清洗干净后,置于阳光下暴晒或置于通风处晾晒。

2) 地面有痰迹等少量肉眼可见污染物时,应及时进行清洁,用一次性卫生湿巾或消毒湿巾擦拭干净,再用有效氯浓度为 1000mg/L的消毒液作用30分钟,最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3) 出现人员呕吐时,应当立即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加足量消 毒剂(如有效氯浓度为5000-10 OOOmg^的含氯消毒液)或有效的消毒干巾对呕吐物进行覆盖消毒;清除呕吐物后,使用含氯消 毒剂(有效氯浓度为lOOO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物体表面消 毒处理,作用30分钟后,再用清水舗干净。

4)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保持教室内外的环境卫生清洁, 每天专人巡查清扫并进行登记。

(三)教师办公室

1.开学前对教师办公室进行通风换气,物体表面和地面 进行预防性消毒,并定期打扫室内卫生,保持环境清洁。

2.开学后应每天对教师办公室进行通风换气,所有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消毒(通风和消毒原则参考教室部分),并保持环境清洁。

(四)其他室内公共场所

其他室内公共场所包括但不限于会议室、图书馆/室、专用教室等。

1.开学前对室内公共场所进行通风换气,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并定期打扫室内卫生,保持环境清洁。

2.开学后每天对室内公共场所进行通风换气,所有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消毒,并保持环境清洁,每天专人巡查清扫并进行登记。

1)加强使用管理:学校应尽量避免组织大型集体活动。图 书馆、活动中心、会议室、礼堂、体育馆等活动区域,建议加强通风 清洁,配备洗手液、消毒剂等。疫情期间公共场所全面停用中央空调;疫情解除后,重新开启中央空调前,应注意规范清洗和消毒。

必要的小型会议应控制时间,定时开窗通风,全程佩戴口罩,开会人员间隔1米以上,会议结束后对场地、桌椅、设备进行消毒。完成消毒程序需开窗通风60分钟后方可再次使用。

公共上课场所(如音乐教室、舞蹈教室、计算机教室)要求 每批学生使用后消毒1次。完成消毒程序需开窗通风60分钟 后方可再次使用。

2)通风换气:每天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通风条件不良的房间,可采用排气扇进行机械通风换气。

通风条件较差的室内场所,尽量减少人员进出;通风不畅 的房间,按照1.5W/m3在室内安装紫外线消毒灯,无人状态下, 开紫外线消毒灯消毒30-60分钟,有人时采用循环风空气消毒 器(无臭氧)消毒,可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消毒频次。

3)物表消毒:对会议室、学生实验室、图书室、体育活动场 所等公共区域经常使用或触摸的物体如门窗、讲台、课桌椅、电 脑键盘、鼠标、话筒、门把手、水龙头、洗手池、卫生间等物体表面每天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钟后, 再用清水擦拭,去除消毒剂残留。

4)地面消毒:消毒原则参考教室部分。

5)保持环境卫生清洁。

(五)食堂

1.开学前加强人员管理,做好卫生消毒,检查库 存食品。

1)封闭管理。延迟开学期间,学校食堂尽量不要开餐,采取封闭管理,对操作间、库房等张贴封条。

2)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开学前要严格执行《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3)加强食堂从业人员管理和培训。食堂从业人员必须取 得健康证明,经过培训后方可上岗。主要进行食品安全及新型 冠状病毒肺炎防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盘点货物,清洗消毒餐具、用具。食堂要彻底清洁,盘 点库房货物,清除过期食品,清洗消毒餐具、用具。

5)做好预防性消毒。通过开窗通风、紫外线消毒、消毒剂喷洒擦拭和拖拭等措施对食堂空气、物体表面和地面进行消毒。

6)加强安全监管和技术指导。在有关部门指导下加强对学校食堂、学生集体配餐单位的全面检查。

7)严把进货关。食堂进货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审验供货 商资质,严禁采购野生动物。

8)加强供水设施检测。做好供水设施的清洁、消毒工作, 自备水源、二次供水设施须经有关部门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

9)储备必要的卫生保障物资。储备口罩、帽子、手套、洗手液,清洗厨工工作服等。

2.开学后

加强健康管理,规范就餐流程,尽量集中分餐、送餐到班; 或者延长供餐时间,有效分流,错峰进餐,避免聚集。

⑴食堂环境

1) 保持空气流通,每天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洞时,餐厅地面、桌椅,消毒工作结束后开窗通风。

2) 加强物体表面消毒,对门把手、食堂地面、餐桌餐椅、饮水机水龙头和工作台面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 液进行擦拭,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3) 加强餐(饮)具的清洁消毒,餐(饮)具应当一人一具一用 一消毒,建议学生自带餐具。餐(饮)具去残渣、清洗后,煮沸或 流通蒸汽消毒15分钟;或采用热力消毒柜等消毒方式;或采用有效氯浓度为25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消毒后应将 残留消毒剂冲净。

4) 做好饮用水设备清洁、消毒工作。

2)就餐秩序

1) 推荐分时用餐。如果学校食堂不具备集中分餐条件,师生均应按照食堂分时用餐时序安排,在规定时间内就餐。

2) 做好卫生防护。餐前师生必须洗手,学校在卫生间和食堂要提供洗手液(肥皂)或免洗手消毒液,在醒目位置张贴“七 步洗手法”图示,宣传指引师生学会正确洗手方法;就餐人员须佩戴口罩进入餐厅,领餐时必须佩戴口罩,分餐人员必须戴帽 子、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对餐食进行分发。

3) 用餐秩序要合理。送餐到班的,要分散就餐,避免集中;在食堂就餐的,应加大间隔、单面用餐、禁止交谈。

4) 做好垃圾分类。就餐人员要做好餐余垃圾的清理、分类和投放。

5) 做好食品留样制度:对每餐次每类食品冷藏的留样量不 少于125g,留样时间不少于48小时,做好留样管理。

3)集中式供货、供餐及送餐要求

1) 严把原料采购关,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食堂,加强原材 料供货商的资质审核和索证管理,并做好原材料采购的检验合 格证明查验和采购票据的存档。

2) 尽量采取定点配送方式,要求供货商送货车辆须消毒 后方可进入办公区域。供货商配送食品原料的人员须佩戴 口罩及一次性手套,进入学校前,应对其体温测量,避免与 其近距离接触。禁止采购活禽进行加工制作,不得提供冷荤 食品。

3) 集中式供餐单位强化本单位疫情防控安全相关措施落 实并主动向学校提供相关材料,确保配送餐食品安全,送餐人员 需全程佩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

4) 加强外送餐管理,专人负责严格查验送餐单位相关资 质,要求提供该单位疫情防控措施的相关材料,对餐车、餐箱彻 底消毒,对外来送餐人员入校前进行体温测量,入校期间必须佩 戴口罩和一次性手套。

5)禁止外卖进入校园。

(六)卫生间管理

1.开学前

1)延迟开学期间建议封闭部分卫生间,贴好封条,降低使 用频率和疫情传播风险。

2)开学前卫生间要彻底清洁消毒。使用有效氯浓度为 500mg/L的含氯消毒液对卫生间地面、冲水按钮、门把手等清洗 消毒。

3)卫生间要配齐配足洗手液、肥皂和擦手纸巾等,并张贴 “七步洗手法”图示;保证水龙头、大便蹲位、小便池等设施正常 使用,数量满足开学后学生使用需求,每40-45人应设一个洗手盆或0.6米长盥洗槽。

4)保持卫生间内空气流通。保证排气扇运转正常,加强 开窗通风换气。

5)保持卫生间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理垃圾。

6)检查下水道的密闭性,如发现下水道有反水、漏水的情 况,应及时处理,并加强马桶或坐便器的密封性。

2.开学后

1)卫生间应保持清洁和干爽,空气流通,提供洗手液、肥 皂和擦手纸巾,并保证室内设施正常使用。

2)应增加卫生间的巡查频次,每天对卫生间要彻底清洁 消毒1次,并视情况增加消毒次数。卫生间内手经常接触的表 面应作为主要消毒对象,如卫生间门把手、洗手台面、水龙头、坐 便器内外及其坐垫和按钮等,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 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30分钟后清水擦拭干净。卫生间蹲坑、小便池及周边可用有效氯浓度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 或喷雾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对于可能出现的 呕吐物、排泄物和分泌物,用一次性吸水材料(如纱布、抹布等) 蘸取有效氯浓度为5000-10 OOOmg/L的含氯消毒液小心移除; 受到污染的表面用有效氯浓度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 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3)卫生间的拖布和抹布等清洁工具应专区专用、专物专 用,做好标识,避免与其他场所的清洁工具交叉污染。使用后以 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 用清水冲洗干净,悬挂晾干后分区存放。

4)加强垃圾分类管理(设置废弃口罩专用垃圾桶),注意及 时清理。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喷洒垃圾至完全湿润,扎紧垃圾袋口,作用30分钟后按生活垃圾处理。

5)使用旱厕的学校,需及时清理粪便,定期对厕所进行消毒。

(七)楼道、楼梯管理

1.开学前

1)开学前对楼梯楼道进行彻底清洁,对楼道和楼梯的地 面、墙壁、门把手、电梯按钮、扶手等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 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作用30分 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以上表面有污染时,可用有效氯浓度为 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2)消毒后保持楼道、楼梯的环境卫生清洁,减少灰尘飞 扬,每天专人巡查清扫并进行登记。

3)因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刺激性,保洁人员上岗前 要接受使用技能培训,包括:配制和使用消毒剂时应注意个人防 护,应佩戴帽子、口罩、手套和护目镜等;学会在不同情况下配制 不同浓度的消毒液;消毒剂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应避免过度消 毒,并注意消毒后用清水擦拭,防止对消毒物品造成损坏;所使 用消毒剂应在有效期内,消毒剂须现配现用。

2.开学后

1)每天对楼道楼梯进行彻底清洁1次,对楼梯和楼道的地 面、墙壁、门把手、电梯按钮、扶手等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 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2)每天保持楼道楼梯的环境卫生清洁,减少灰尘飞扬,每 天专人巡查清扫并进行登记。

3)每天及时清运楼道、楼梯垃圾桶内的垃圾,可用有效氯 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定期对其进行消毒处理。

(八)宿舍管理

1.开学前

1)封闭管理。延迟开学期间,学生宿舍采取封闭管理,不 得使用,所有宿舍粘贴封条。

2)完善制度。进一步完善宿管制度,取得有效健康证的 工作人员才能上岗。

3)保障物资。做好帽子、口罩、手套、体温计、消毒液等防 控物资准备。

4)清洁消毒。宿舍进行彻底清洁,每天专人巡査清扫并 进行登记。要定期开窗通风,对宿舍地面、墙壁、门把手、床具、 课桌椅等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

5)清洗过滤网。宿舍安装空调的要在开学前清洗空调滤网。

2.开学后

1)加强通风换气。每天开窗通风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2)清洁消毒。每天对宿舍地面、墙壁、门把手、床具、课桌 椅等物体表面进行预防性消毒时,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 的含氯消毒液每天擦拭两遍,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干净。消毒后要保持宿舍内外的环境卫生清洁,每天专人巡查清扫并 进行登记。垃圾要及时清理,可用有效氯浓度为500mg/L的含氯消毒液定期对垃圾桶进行消毒处理。

3)测温筛查。宿舍楼应设置体温筛查岗,每天体温正常 且无其他不适症状的学生才能进入教学区。

4)设置(临时)隔离场所。宿舍楼内应设置(临时)隔离 场所,并远离于人群密集场所。一旦发现发热学生,立即隔离, 通知家长带学生尽快就医。如家长不能及时到校,学校应派人 送学生就医,相关人员要做好自我防护。被隔离者尽量单人单 间,房间内设卫生间。(临时)隔离场所加强通风,保持环境卫生(临时)隔离场所内产生的废弃物,均按感染性废物放入双层黄色垃圾袋,其他物品必须经过消毒后才能移出隔离区。被隔离 者须佩戴医用外科口罩,禁止离开房间和相互探访,不得使用集中空调系统。

5)错峰返校。寄宿学生周末返校时需实行分批进校,防止学生聚集进校。


                                                                                                                                          来源: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